从前,在中国汉朝时期,有一个叫匡衡的小男孩。匡衡非常热爱学习,可是他家境贫寒,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。每到夜晚,家里就黑漆漆的,无法读书。

匡衡为此十分苦恼,他非常渴望能在夜晚也能像白天一样读书。有一天晚上,他发现邻居家的灯光从墙上的缝隙里透了过来。匡衡灵机一动,心想如果能把这个缝隙弄大一点,让更多的光透过来,不就可以借着光读书了吗?

于是,匡衡找来了一把小凿子,小心翼翼地在墙上邻居家灯光透过来的地方开始凿起来。他知道这样做不太好,但是他对知识的渴望实在是太强烈了。每凿一下,他都担心会被邻居发现,可是一想到能有光读书,他又鼓起了勇气继续凿。

终于,匡衡凿出了一个小小的洞,邻居家的灯光透了过来,虽然光线不是很明亮,但对于匡衡来说已经足够了。他赶忙拿出自己心爱的书本,借着那一丝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。从此以后,匡衡每晚都借着这个小孔透过来的光勤奋读书。
匡衡这种勤奋好学、克服困难努力读书的精神,一直被后人传颂,也激励着无数的孩子要珍惜学习的机会,无论条件多么艰苦,都要努力追求知识。